金沙集团wwW3354CC周明国教授主持的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治理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示范现场会于5月22-24日在淮安白马湖农场成功召开。这几天,白马湖农场非常热闹,观摩团队接踵而至。5月22日,江苏省植保站站长田子华、副站长王茂涛率省内13个市植保站站长及有关植保技术人员30余人来现场观摩;5月23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郑永权副所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药械处邵振润处长、防治处赵中华副处长,农业部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王建强副处长,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朱春雨高级农艺师,江苏省植保站田子华站长、杨荣明副站长,江苏省农药检定所朱叶芹副所长,江苏省科技厅农村处顾冰芳科长,江苏省农垦集团农业处陈培红处长、金沙集团wwW3354CC植保学院王源超院长、科研院重大项目处陶书田处长,以及植保、药检系统的其他领导,农垦系统的植保技术人员,企业领导等70余人亲临现场进行观摩考察;5月24日,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等10余人在省植保站站长田子华、副站长杨荣明的陪同下亲临现场观摩考察。显然,江苏植保系统希望借此来示范带动我省赤霉病防控工作再上新台阶。
金沙集团wwW3354CC在实施国家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重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项目中,基于前期“973”基础研究成果,研发和组装了具有广谱、低毒、低残留、降低病菌DON毒素污染、促进小麦增产和治理抗药性的小麦病害化学防控和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该项目由金沙集团wwW3354CC植保学院周明国教授主持,周教授及其团队也亲临现场。
金沙集团wwW3354CC周明国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研究,探明了抗药性产生、发展,以及毒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基础理论,揭示了抗药性和毒素形成及遗传调控机制。借此,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筛选,不仅发现了有效治理抗药性、高效防控赤霉病、大幅降低DON毒素的化学农药,而且发现了大幅降低DON毒素和病菌毒力的生物农药。不仅在田间试验中意外发现一种防治赤霉病的效果与多菌灵相当或略高的生物农药,而且还通过三年田间试验,构建了生物-化学协同使用技术。
20% NAU-1 WP、60% NAU-2 WP、25% NAU-3 WP、20% NAU-4 WP、50% NAU-5 WP是参与本次试验的南农大研发主力品种,20%NAU-1 WP与1010芽孢/g生物农药-2 WP是周教授团队新筛选的生物-化学协同使用技术,并首次加入田间试验,其他参试药剂还包括:金沙集团wwW3354CC和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生产的30%戊唑•福美双WP(简称“戊福”)、金沙集团wwW3354CC和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27%戊唑•噻霉酮EW,以及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常规药剂多酮和多菌灵等。
供试华麦4号两端保护行及中间空白对照区病穗率为74.5%~77.9%,发病率一致,且严重度为34.12-44.06,差异小;小麦长势均匀,各处理两个重复间的数据也非常接近。所有这些保证了各处理数据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虽然试验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非常严重,然而即便如此,研发的多种药剂仍表现出非常好的防效。
20% NAU-1 WP和60% NAU-2 WP已连续3年参与了田间试验,前两年也都获得了理想效果。20% NAU-1 WP为金沙集团wwW3354CC筛选的化学农药单剂,60% NAU-2 WP是从抗药性治理考虑研发的NAU-1与一传统农药的复配制剂。试验证明,两药剂在低剂量使用两次和高剂量使用一次的情况下,均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好的防治效果。从而为一次用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次试验中,20% NAU-1 WP用药1次,用药量仅10 g a.i./亩,病指防效为76.80%,较对照多菌灵减少用药90%以上,减少用工50%,防效提高32个百分点以上。60% NAU-2 WP施药1次,用药量48 g a.i./亩,病指防效为73.80%。虽与戊福2次用药77.09%的防效接近,但用药量降低30%以上;与多•酮相比,优势更是明显和多元。
25% NAU-3 WP是NAU-1和NAU-5的增效复配产品。试验设计了3个用药梯度,用药量为7.5~12.5 g a.i./亩,施药1次,病指防效为69.44%~80.81%。药效明显优于多•酮两次用药55.45%的防效,且用药量大幅降低。
试验中,表现最佳的是20% NAU-4 WP。它是NAU-1与生物农药-1的复配产品,用药量分别为8、10、12 g a.i./亩(其中化学农药用量占50%),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19%、81.88%、83.65%,较多•酮两次用药的防效高出24个百分点以上,减少用药80%以上。其中化学农药因半量使用,减少更多。
在实验室筛选中,50% NAU-5 WP的效果特别好,但田间表现一般,甚至不及20% NAU-1 WP,但它与其他药剂复配有增效作用。
生物农药-1、生物农药-2在实验室未显示活性,但与NAU-1复配有增效作用。生物农药-1为生物源代谢物;生物农药-2为南农大筛选的枯草芽胞杆菌,针对该产品,南农大专门研制了新剂型,使其常温保存一年的存活率达到80%。生物农药-2与NAU-1的复配也具有生物-化学协同防治作用,且防效很好。
试验中,27%戊唑•噻霉酮EW也表现不俗,其中的噻霉酮是西大华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该药施用2次,用药量16 g a.i./亩,病指防效为73.3%。其防效与戊福相当,但用药量减少55.6%。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宋益民研究员还介绍说,去年和今年他们也对NAU-1~5进行田间试验,去年在赤霉病病穗率32.2%和病指10.98的中等偏重发生情况下,小麦扬花初期喷施NAU-1每亩10 g a.i.或喷施NAU-2每亩48 g a.i.,防治效果均达到95%以上。今年在小麦赤霉病病穗率3.61%和病指5.19的发病较轻情况下,NAU-1~3分别按10 g a.i./亩、48 g a.i./亩和10 g a.i./亩用药1次,防效达86.24%~91.2%;NAU-4和NAU-5分别按10 g a.i./亩和15 g a.i./亩用药两次,防治效果高达93.12%和92.02%。
周教授介绍说,NAU-1~4除了对赤霉病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以外,还均能兼治其他小麦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
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用药量大多较高,然而南农大系列产品用药量大幅降低,且其中多个药剂1次用药,即能收到理想防效,这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源紧张的现状意义非凡。再者,这些品种不仅能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抗衰老,增加千粒重,还能大幅降低小麦中的毒素含量,促进小麦增产、提质。其中的20% NAU-4 WP更是通过生物-化学农药的协同防治,将化学农药的用量降得更低,且药效显著,在众药剂中独树一帜,成为开发前景最为广阔的品种之一。
现场观摩后,在白马湖农场会议室并召开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治理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研讨会,与会专家和领导显得比较兴奋,更是踊跃发言。他们首先对周教授团队的严谨试验高度肯定,同时发表了他们的宝贵意见,以期促进优势药剂尽早产业化。
邵振润处长说,筛选试验和试验现场都特别好,从而能看到赤霉病防治的真实效果。他总结道:“无论是赤霉病的研究水平还是防治水平,江苏省是都是最高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协同防治,不仅降低了用药量,尤其是一次用药,更是降低了农本。”同时,邵处长还希望在用药技术和用药器械上多做考虑。因为赤霉病防治要求打药非常均匀,如果加一些助剂,特别是防雨水冲刷的助剂,如有机硅等,将有助于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另外,精准施药、对靶施药、超低容量喷雾等都将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
郑永权副所长谈了他的几点感受:他认为周教授的研究思路非常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过去我们谈农药创新,总是将创新化合物作为主体,从而被国外公司牵着鼻子走,农药价格越用越高。周老师通过筛选、通过复配,创制出我们自己的高效农药。同时,今天的现场观摩,也让我们对“两减项目”的实施充满信心。
王建强副处长表示,南农大5个系列产品,无论是单剂还是复配产品,农药减量都很明显。他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周教授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新观点、新理念、新技术,研发和试验设计严谨规范。王处长建议,要进一步扩大示范,尽早申请专利、开展登记,促进这些药剂的推广应用。尤其是目前在赤霉病防治药剂不足、轮换品种不多的情况下,更是要促进这些产品尽早产业化。
赵中华副处长认为,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赤霉病的防治是最难的;从比例上讲,用药也是最高的。其他小麦病害可以通过拌种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赤霉病不能通过拌种来解决。尤其是在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重,往往需要2~3次用药。所以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非常重要。他认为,周教授的试验做得非常充实,内容非常丰富,是多年、多点、多浓度、多次数的复杂组合。其设计科学、思路清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试验。同时,赵处长还提出了两点建议:① 希望周教授多与农技部门合作,在安徽、湖北等赤霉病发病重的区域多布一些点,扩大试验范围,加快药剂的产业化进程。② 希望针对小麦品种和防控技术进行一些探索性组合试验,看看哪些品种在哪些区域基本上只需一次用药,淘汰感病品种,给农民指导和推广部门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朱春雨高级农艺师非常认同其他专家的观点,他也希望这些产品尽早登记。他说,登记时,如果作为混剂登记,还需要提供比例选择的数据支持;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也需要从机理上进行解释。
田子华站长对试验设计很满意,他希望从技术上尽快确定品种,推广应用;他还建议,明年在省内,包括苏中、苏南和苏北地区做一些大区示范,每个大区至少50亩,形成成熟的、较大规模的示范效应。
其他领导也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希望能促进这些产品尽早产业化,并迅速推广。
专家们的期待也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急切考虑的。在研讨会上,周明国教授透露,试验中的NAU-1和NAU-2已委托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了20% NAU-1 WP和60% NAU-2 WP的登记,预计后年走向市场。相较于南农大其他系列产品,这两个药剂将率先服务于农业生产,为我国农药的减量使用、为小麦的增产提质早做贡献。